
金管會統計,截至今年6月底,在台灣電子支付使用人數首次突破900萬人,預計今年底使用量便能超越千萬人,但除了電子支付外,生活中也常聽到的行動支付、第三方支付、電子票證,這些 「XX支付、電子XX」 你/妳了解嗎?又有什麼不同?本篇 Alphaloan 將詳細說明其中的差異,讓簡單的生活消費不再因這些混淆名詞搞得不便不利。
在「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」訂立後,不少文章將這種轉換成電子程序的支付模式統稱 電子支付,也有不少新聞將凡是在手機上完成的支付動作統稱 行動支付,但不論是 行動支付、第三方支付、電子支付以及電子票證,這些支付模式都是種「電子化支付」,在台灣最早普及的便是 屬於電子票證的悠遊卡,以下 Alphaloan 整理了 支付相關的功能差異。
內容目錄
行動支付
用手機刷卡的意思,將所有的信用卡儲存在手機中,支付時和從皮夾中挑選信用卡一樣,變成一隻手機便能攜帶所有卡片。
依照支付方式分成兩大類:
NFC感應支付
用手機感應刷卡機即可
EX. Apple Pay、Google Pay、Samsung Pay
QR code 掃碼支付
顯示二維條碼、QR code 給店家掃描 或 掃描店家的QR code 進行付款
EX. Pi錢包、街口支付、LINE Pay
第三方支付
主管機關為經濟部,作為交易的代收服務方。
意指消費者下單後先將款項交付給第三方保管,收到貨物後再由可以信任的第三方轉交給賣方,減少詐騙的機會和消費紛爭的發生。
EX. 藍新金流、Paypal、支付寶、微信支付、綠界ECpay
電子支付
由金管會監督,是所有功能中運用最廣泛的。
能夠代收交易款項、電支和銀行戶頭間轉款、儲值金額、轉帳、交易支付等等,可以說是融合所有交易服務上的需求。
EX. 街口支付、Line Pay 一卡通、Pi錢包
電子票證
有一張實體卡從事帳戶儲值服務,透過金額儲值進行小額付款或者搭乘交通運輸工具。
EX. 悠遊卡、一卡通、icash
結論
簡單來說,行動支付可以想像成手機代表著多張信用卡的使用;第三方支付就是能夠保管金錢的保險箱;電子票證則是小額儲值卡片;最後,電子支付是四種支付工具中功能最強大,運用的範圍最為廣泛。無論哪一種支付方式,最重要的還是要記得管理好自己的信用、卡片和手機!
0 Comments